2021年全市场发行598次,合计融资281亿元。其中,41家公司公开发行融资75亿元,已有2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启动再融资,持续满足企业大额高效融资需求;532家公司完成定向发行557次,融资206亿元,其中自办发行122次,融资10亿元,全年拟定向发行募集金额同比增长55%,小额、快速、按需融资功能进一步发挥。宣布设立北交所以来,公开发行效率显著提升,股票认购倍数翻倍;定向发行结构优化,外部投资者认购金额占比提高16个百分点。
2021年市场交易额2815亿元,同比增长1.17倍。北交所引领示范作用显著,开市以来日均成交额较改革前精选层增长3倍,日均换手率1.8%,整体年化换手率为434%,符合中小市值股票流动性特征;股票全年平均涨幅达99%,平均市盈率47倍;市场深度增加,交易成本降低,价格韧性增强,交易质量明显优化。创新层和基础层获得有效带动,全年成交同比增长20%,10只指数全部上涨,估值定价能力得到改善。
截至2021年末,全市场投资者超476万,同比增长1.9倍;百余只公募基金入市交易,8只新设主题基金全部超募,社保基金、QFII均已进场,机构投资者加速布局,奠定了市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逻辑基础。全国已有19省相关地市加大对企业上市挂牌奖补力度,各地政府从培训培育等多维度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登陆北交所和新三板创造条件、全方位服务。
徐明强调,在创新型中小企业识别过程中,须厘清“两组关系”,即与“专精特新”的关系、与“硬科技”“三创四新”的关系。此外,他从创新型中小企业聚集地、特色制度功能示范地、良好资本市场文化涵养地、“投早投小投新”生态策源地共四个维度阐释对“主阵地”的理解。
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下,北交所与新三板坚持特色就是生命力的发展理念,构建了全链条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体系。
对此,徐明认为,在建设发展北交所和新三板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错位发展。坚守市场定位,聚焦“更早、更小、更新”,充分体现市场包容性和精准性,与资本市场其他板块错位分工、有机联系,合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兼顾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拓展数量规模,初步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丰富企业结构,围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形成多元结构板块。另一方面,做好互联互通。切实发挥承上启下功能,持续落实好与沪深市场、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联通机制。
二是坚持一体发展。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拥有不同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各层次中找准位置,顺畅、高效递进发展。北交所融资、并购、交易等各方面功能要做强,发挥好“龙头”撬动和“反哺”作用;创新层、基础层要做细、做活,持续平衡企业挂牌成本收益。要以注册制改革为切入,不断完善挂牌、分层、上市等制度,促进形成内部一以贯之、预期性强的准入体系。
三是坚持创新发展。在资本市场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立足自身发展规律和需求,加大制度、产品和工具创新力度。结合创新型中小企业对外融资、资产组合需求特点,持续构建工具丰富、机制多样、兼顾市场效率与风险约束的融资并购制度体系。结合不同层级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和股权分散度基础,完善各有侧重、机制多元的交易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估值定价能力。适配市场规模建设,构建北交所指数及产品体系,逐步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晴雨表”。
四是坚持协同发展。系统谋划市场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协同,拓宽市场发展的政策空间。持续推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挂牌上市政策、政务、舆论环境。加大力度引入各类专业机构。持续完善主办券商制度,引导中介机构更多开展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业务,培育一批专注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精品中介。支持商业银行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各类投贷业务,为市场汇聚更多信贷普惠金融政策。持续夯实市场发展法治基础,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强化司法保障。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