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理财启示录

前不久,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的经济学家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因“改进了拍卖理论和创造了新的拍卖形式”获奖。同时,这两位教授将分享1000万克朗的奖金,折合人民币近800万。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诺奖组委会始终联系不上得奖者之一的米尔格罗姆,他的邻居,同为诺奖得主的威尔逊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门前按响门铃,这也让两人喜提了“诺贝尔奖得主被邻居告知自己的获奖”的微博热搜词条。

今年的“拍卖理论”、2019年的“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2018年的“将技术创新和气候变化引入长期宏观经济模型分析框架”、2017年的“行为经济学”……

这些历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看起来就带着几分摸不着头脑的高冷,真的能对我们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吗?我们有真的能从中学习到什么对理财或是投资有益的启示吗?

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个“假”的诺贝尔奖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一点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是一个“假的”诺贝尔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真实名字其实应该是“纪念诺贝尔”的经济学奖。

诺贝尔在1896年逝世前,的确有在巴黎的瑞典挪威俱乐部留下过遗嘱,遗嘱中所述,他的遗产将用于建立一系列的奖项,以表彰那些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1897年4月26日,诺贝尔的遗嘱经一挥通过并执行,相关执行人设立了诺贝尔基金会,管理遗产和奖金,并委托相关相应的机构作为不同奖项的颁发机构。1901年12月10日,在诺贝尔逝世5周年的纪念日上,颁发了第一届的诺贝尔奖,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并不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

直到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为诺贝尔基金捐出资金,增设“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并于1969年起,和其他5项诺奖同时颁发,这也就我们后所熟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个设立最晚的第六项诺贝尔奖,虽带了几分“名不正言不顺”的意味,却也是诺奖之中唯一保持了五十几次“全勤”(自奖项设立以来)的奖项,但它看起来却似乎不是很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诺贝尔的曾侄孙彼得·诺贝尔,曾连续数年的多次强调,瑞典中央银行颁奖给股市投机者,涉嫌商标侵权,完全体现不出诺奖原本“改善人类境况”的精神,拉低了该奖的格调。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曾在颁奖晚宴上公开发表致辞,表示自己不赞同设立诺贝经济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机构也曾在1997年,呼吁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奖废除。

而且,对于不是时时刻刻关注经济学市场的普通人而言,更多的获奖者,如2016年的获奖者奥利弗·哈特、本特·霍尔姆斯特伦,2015年的得主安格斯·迪顿,2014年的获奖者让·梯若尔,等等,对他们的认知仅限于他们获奖的那一天。

诺奖得主们的投资与理财  真的值得学习吗

前不久,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在支付宝上做了一场直播,直播过程中,随机和一位上海阿姨进行通话。

阿姨称自己平时会买一些银行理财和黄金,也有投资接房地产。今年7月初,还趁着小牛市还在股市上投资了一点儿,但现在这笔钱被股市套住了。在知道自己是在和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通话时,阿姨果断提问:你能推荐一些股票吗?

对于这个旁人看来有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席勒自然是没法直接推荐的,但他还是对阿姨提出了几点投资上的建议:

首先,早点存钱,并去学习一些金融方面的知识;其次,不要将股票交易当做一种快速致富的手段,要知道市场上总有比你聪明的多发人;第三,不仅要去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也要参考科学的数据分析。

由此,也就引出了另一个人们所关心的问题,这些诺奖得主们,讲起投资的建议时头头是道,但除了为人解答经济学上的理论问题外,他们自己又是否真的擅长实践呢?

先举一个例子,2017年的诺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创办了Fuller & Thaler Asset Management基金公司,并连续15年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曾打败99%的同行,其投资成果不可谓不显著。

但我们也要清楚,并非所有的诺奖得主都有塞勒老师这样善于投资,他们,在拿到那笔巨额的诺奖奖金后,又是如何投资和理财的呢?

1976年的诺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和2003年的得主罗伯特·恩格尔,都是直接选择了买房,坐等升值的先见之明不要太明显。

1999年的得主罗伯特·蒙代尔和2010年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则是选择将奖金存在了银行里,本意是想选择一种稳妥的理财方式,不再为此多费心里。但皮萨里德斯存储奖金的银行却于2013年倒闭,也属实是出人意料。

1994年的得主莱茵哈德·泽尔腾选择了风险偏高的股市,虽然老人家的心态不错,却也不能掩盖其铩羽而归的本质。

1997年诺奖得主的其中两位,迈尔·斯科尔斯和罗伯特·默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长期资本基金的创始人,却没有让令其延续辉煌。这家基金在1998年濒临破产,于2000年倒闭清算。可见,理论最终也未战胜真实的市场。

从上述几个例子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即便是诺奖得主,在理财方面也未必全都是信手拈来和万无一失的。那么,我们真的还能向他们学习理财和投资吗?

问题的答案自然是肯定的,这些诺奖得主的投资行为、理财经历,我们可以看做例子,以作相关参考,真正需要学习的,则是他们获得诺奖时的一些观点。

诺奖理财启示录  你都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在市场摸爬滚打的投资者想必都听过一句话:“不能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

这句话是在提醒我们在投资时,要通过分散配置的方式来降低风险。而少有人知道,这句话其实是1981年因“在有价证券选择理论上做出的贡献”获得诺奖的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托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来概括自己因何获奖的。

更为鲜为人知的是,这句话其实还有下半句“但也不要放在太多的篮子里”。同样也在提醒我们,过于分散的投资会增加管理成本,增加在陌生领域的投资风险,减少利润空间。

人们会买什么东西?赚的钱是用来买东西还是存起来?如何判断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准?2015年在“消费、贫穷与福利方面”有所研究贡献的诺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发现,钱多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高收入带来的是生活满意度,而非幸福本身。与此同时,他还专注研究个人消费行为,并提醒人们遭遇经济窘境等负面影响后会节约花钱,但从长期看,“剁手党”们很可能还是会继续“买买买”。

为什么每每到了“双十一”购物节,都感觉人们的购物热情像是被什么点燃了一般?2017年的诺奖得主理查德·塞勒,通过行为经济学,探究人类“心理账户”,给出了答案。

他指出,受多种心理作用影响,人们会变得非理性,难以管好钱包。比如,同样是价值1000元的鞋子,消费者在购买普通款时会犹豫不决,但面对名牌打折款时可能会冲动消费。

由此可见,那些看似高冷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我们的生活其实也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也可以从诺奖得主的观点之中,选择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并加以学习并应用到自己的投资和理财上。

而这就像评委会所说的,尽管评委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是评选奖项时都有一种倾向性,那就是希望获奖者既有理论论述,又能提供实操工具,这也是诺贝尔奖真正的意义所在。

摘自《投资与理财》 作者 范曳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